精神高地的守望者

犹记得年少时写各种自我评价,高频词汇之一是“自我完善”,常见搭配为“坚持自我完善”和“努力完善自我”。而我想表达的意思,无非是追求学业精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直到近日看了毛姆的长篇小说《刀锋》,我倏然意识到,如果我对“自我”的概念尚且模糊不清,更无从谈起“自我完善”。

在《刀锋》的尾声,主角拉里如此表述他的观点:

我想,人类能为自己树立的最伟大的理想是自我完善。

而提出这个看法的他,已完成了周游世界追寻人生意义的历程,并在印度求得最后的答案、达成对自我的认知。

一次偶然的际遇变故使得拉里重新审视他的自我和存在的意义。他毅然挣脱世俗羁绊成为精神生活的追寻者,踏上寻求解惑的旅途。最终他得偿所愿,由追寻者转变为精神高地的守望者,过着自己选择的生活。

拉里寻求答案的第一步是大量的阅读。他投入全部精力在书籍中挖掘,同时不断地思考和梳理。他对于阅读的看法也让人为之心动:

你想象不到读原文的《奥德赛》是多么的扣人心弦。你读的时候会觉得,仿佛你只要踮起脚来,把手一伸,就可以摸到天上的群星。

前一两个月我在读斯宾诺莎的著作。我知道我看懂的不算很多,但读的时候我感到欢喜若狂。那像是从你乘坐的飞机走下来后,看到的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大高原。一片宁静,空气清净得如同美酒,使你的心灵陶醉,你觉得你享有巨大的财富。

而对于拉里全身心沉浸在书海中而不思工作,他的未婚妻伊莎贝尔,一个出身良好的追求精致生活的姑娘,表示万般不解。她无法忍受婚后生活是仅靠一年三千美元收入维系的四处游荡(意味着没有高档的定制服装、不能参加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和各种上层娱乐休闲活动等等),拉里却依然温柔地劝解她:

我希望我能使你看到我给你提供的生活比你知道的任何事情都富丽多彩,我希望我能使你看到精神生活是多么激励人心,内容是多么丰富。这种生活是辽阔无际的。它是多么幸福的生活!只有一样事情可以和它相比——你一个人坐飞机腾空升起,升啊升啊,你周围只有无垠的太空。这无边无际的太空使你陶醉。你身心兴奋,这种兴奋之感让你不愿意拿来和世界上的所有权力和荣华交换。前几天我在读笛卡尔的著作,那么飘逸,那么优美,那么明畅,啊!

然而伊莎贝尔作为追求世俗物质生活的典型代表,注定无法理解拉里,他们的婚约也因此解除。此后,拉里孤身一人周游欧洲,更东渡印度,在东西方文化中求解生命存在的意义。

他最终在印度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与“吠陀哲学”联系紧密——自我(灵魂)是宇宙之灵本身,而宇宙之灵是万物的本原,是真理和自由。

在实现自我认知后,拉里选择回归尘世生活:

我应该骄傲的不是离开这个世界去过隐居修道的生活,而是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去热爱世上的事事物物。我所以要爱世上的事事物物,不是因为它们本身可爱,而是因为无数的上苍就存在于它们身上。如果我在那些心醉神迷的时刻真的和宇宙之灵化成一体,如果他们所说的都是真话,也就没什么值得我动心。我今世修得了正果,就再也不能回到人世上来。这使我感到心情沉重。我想一辈子又一辈子地活下去,各种各样的生活我都愿意接受,悲哀的一生也好,痛苦的一生也好;我感到,只有一趟又一趟地生到世上来才能满足我的渴望、我的精力和我的好奇心。

回归尘世工作的拉里并非摒弃精神追求,而是坚持自我,过自我完善的生活。他不顾世俗眼光抛下一切去找寻精神高地,最后回转过身,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做一名精神高地的守望者:

平静地生活,有耐心地生活,有同情心地生活,无私地生活,节欲地生活。

拉里的人生哲学是与宗教挂钩的。作为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其实我很难说自己完全理解他最后的得道,但小说的主题——追寻人生意义已足够深人人心。

毛姆借拉里之口提出他的观点,即自我完善是人类最伟大的理想。对比之下,我曾以为的“自我完善”显得无比浅薄。学业的精进、成为优秀的人,这些说到底是物质化指标——学习好然后有好工作,“优秀”的一般衡量标准也是事业有成,过着富足的生活——和“自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自我是灵魂,是精神性的,而物质性的事物的幸福完善,并不一定能增进精神的完满。

而自我完善首先需要认识自我。拉里对于自我的认知是冲破束缚并投入了全部时间和精力来完成的,像我这种不敢逾矩的俗人是不可能向他看齐了。但是并非连小小的努力和尝试都要放弃——不断地阅读与静思,审视和梳理个人的生活和思想,在有限的范围内总是向往着高处去寻求个人的精神高地。这努力和尝试的过程,大概可以视作向“自我完善”靠近。

我想,并非所有人都能如拉里一般成为精神高地的守望者,但我们可以选择在寻求精神高地的路上更进一步。

本文结束感谢您的阅读